去中心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科学领域。在那个时期,科学家们开始探讨如何将计算机系统中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分散到各个节点上,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效率。在这个背景下,去中心化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真正将去中心化理念推向前沿并应用于实际的是比特币的创造者中本聪。中本聪在2008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系统。比特币的核心特点就是去中心化,它不依赖于任何中央机构或第三方信任,而是通过网络中的节点相互协作来完成交易验证和记账工作。
随着比特币的成功,去中心化的概念逐渐在区块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许多新的加密货币项目也开始采用去中心化的设计理念,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韧性。此外,去中心化的思想也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如去中心化金融(DeFi)、去中心化身份验证(DID)等,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趋势。
总的来说,去中心化的概念是一个由计算机科学家和密码学家共同探讨和提出的概念,而比特币的出现和成功则是将这一理念推向了全球舞台。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去中心化应用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去中心化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什么是去中心化?与中心化区别在哪?典型案例介绍
1 什么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首次提出是在1990 年,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信息方式》一文中首度提出“去中心化”的概念,“在信息方式的第三阶段,即电子传播阶段,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1995 年,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一书中把“去中心化”的焦点从自我意识的消解转移到传播方式的改变上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环境变得开放、多元,有且仅有一个核心节点的传播模式已经不太符合实际。如图所示,若中心 M 换为 A、B、C……N,会出现类似的节点传播网络,这就说明在整个传播生态当中,各信源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如果把这些以单个信源为中心的节点传播网络整合起来,最终呈现的是“处处皆中心”的分布式网络传播结构。
在这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通俗地讲,就是每个人都是中心,每个人都可以连接并影响其他节点,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被称之为去中心化。
2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区别
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无中心机构。中心化是指将各种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产生一个中心结构来管控所有,这样集中处理事物更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去中心化是指个性化,将事物分散开,各自发展各自的特性,避免同化。效率不同:去中心化效率比中心化网络效率高,中心化网络安全性更高。
3 去中心化的典型案例
过去很多人将去中心化误解为不要中心,没有中心,但实际并非如此,去中心化是中心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中心,且中心并非永久不变,中心对每个人没有强制作用。微博是去中心化典型例子。
在微博中,任何人都能去连接别人影响别人的节点,成为某一领域的中心。微博粉丝量巨大的明星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够影响众人,但并非一家独大,在微博上有着很多明星是影响众人的中心,每个明星依靠着粉丝的力量,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着别人,但是此类人没有强制影响粉丝的权力,他的影响力会随着他自身的发展而变化,当其不红的时候,他的中心影响力便会不断削弱。同样微博上还存在着众多现在具备潜力的新人,他们最开始默默无闻,但通过微博他们自身不断发展,也能渐渐产生自己的影响力并且在某个时期内成为一个中心。每个人都可以去连接和影响别人,当自己的发声和价值主张吸引了别人的关注和支持,那么他就成了一个中心,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心,每个中心都依赖于每个个体的支持拥簇,离开个体便不存在中心。

免责声明:网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内容仅提供用户参考,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有侵权联系本站删除!